您好,欢迎访问蜀光中学官方网站!
时间:2023-12-12关注:
曾晴婕,人如其名,她有着浓浓的教育“情结”,对教育有着一份天生的亲近和执着。2002年,当她踏上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,将自己喜欢的事当成事业来经营的时候,就注定了她的不平凡。
在自贡教育界,尤其是语文界,曾晴婕可谓名声在外,颇有影响。翻看她的成长履历,格外亮眼的成绩单又让这束高光名副其实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,中国民主同盟盟员,四川省陈家武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,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导师,《四川教育》杂志“创见”专栏专访封面人物,自贡市“最美教师”,自贡市“星级教师”,自贡市领军人才、学科骨干,四川省人大代表,自贡市政协常委……
在21年的教育生涯中,她一路与学生共生共长,追求亦真亦奇的语文境界。她的教育感悟鲜明而温润:“倡导教育是一种用生命传递生命的事业,教育的过程就是用生命对话的过程”;“我的本事要配得上事业的高度,我的课堂要配得上语文的厚度,我的生活要配得上教育的温度”;“一个苦中作乐,不断寻思求变,坚持在遗憾中成长的教师,是幸福的”等经典语录,引人深思,给人启迪。
“做一个有大视野、大情怀的老师,以大德大爱之公心,修一己之能事,和学生一起收获远比知识更为珍贵的精神成长。”这是她心中好老师的标准,也是她努力追求的方向。多年的教书生涯,让她对教育有了独特的理解,并执着于实践她的“三度”追求。
(一)求实,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,不断攀登个人的“高度”
专升本毕业,起点不高,功底不厚的她,一路跌跌撞撞,不乏坎坷。初登讲台,她曾因不标准的川普“惨遭”熊孩子的“学舌”嘲笑。但她深知,只有孜孜以求,练就扎实的基本功,专业过硬,才能获得为人师者最起码的尊重。
此后,她每天拿着词典苦练普通话,拿着笔记下分不清的字音,甚至向人请教舌头翘到什么程度才算标准。同事朋友笑她痴傻。但两年不到,她普通话水平已大大提高。教《谏太宗十思疏》的时候,当她翻开教材,在黑板上写下标题,转身迎向那群熊孩子调皮甚至带些“挑衅”的眼神,大方而流利地念出“谏太宗(zōng)十(shí)思(sī)疏(shù)”后,教室里哗然一片,掌声雷动。那一刻,她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争取到了应有的尊重,自信也随之而来。市级演讲比赛一等奖第一名,歌诗吟诵比赛一等奖第一名,甚至还参加省电视节目“阳光地带”的主持。没有人知道她曾经有这么一段经历,她凭一股钻劲儿,开始了对专业的不懈追求。她不放过学科知识上任何一处的模棱两可,不放过学习提升的任何一个平台,不放过磨砺自我的任何一次机会。
四川省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展评课第一名,第三届全国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,省级赛课特等奖、一等奖指导教师,省市级课堂展评评委,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,承担多项省级课题,担任多次省级专题讲座主讲……不断刷新的专业高度,见证着她的成长,一路扎实走来,笨鸟终得先飞,她实现了自我的完美蜕变。
(二)求变,突围学科生存的困境,努力保持课堂的“鲜度”
21年教学生涯,她也曾身处困境,深陷迷茫,但敢于创新,勇于探索的“求变”精神,帮她走出了困境。《滕王阁序》于生于师皆是一篇很难的课文。2013年参加市级赛课,她选择挑战自我,再教此文,要求自己一课时完成原本三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,想借此倒逼自己思考教和学的关系。这堂课大获成功,她也因此有机会参加省级赛课,在更高的平台上得以淬炼和提升,实现了进一步的突破。
她在获得省级赛课一等奖后,代表参赛选手在大会上发言,当谈及备赛经历时,她说:“当我以一种探究的眼光去深度思考时,就会有新的发现,而每一次的新发现都让人惊喜;当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认真品读时,就会不断推翻重构,而每一次重构都是一次突破和提升。”
自此以后,她以“求变”的眼光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,突围学科的现实困境,形成了师生“共生共长”式特色课堂,实现了从语文教学向语文教育的转变,使自己的语文课堂长期保鲜。
(三)求真,坚守教育生活的单纯,倾心呵护教育的“温度”
教育就是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,当了十七年的班主任的她,把最单纯的“真爱”和最有“温度”的教育给了学生。
2017届学生秀秀,是个可怜的孩子。妈妈离世,爸爸迁居,把她一个人留在了姥姥姥爷家,靠老人的低保艰难维生。新生入学不久,姥爷去世,秀秀打来电话,泣不成声。当晚她把秀秀接到自己家来。那天晚上,大冷的天,孩子外面穿的是洗得不见绒的“抓绒”外套,里面则是很有年代感的腈纶春秋衫,心疼的眼泪从她两颊滑落。后来她给她添了新衣,每个月给她450元生活费,待她如亲闺女儿,每周末都带回家和自己的女儿睡一起。最终这女孩以600分考进了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,现在已在苏州就业并能自食其力。毕业那天女孩要一个拥抱,并在她耳边轻轻唤了一声“干妈”,她泪如泉涌,却只会心一笑。
作为民盟自流井区总支副主委,她负责总支的特色社会服务——“烛光行动”,长期定点向自贡市三十五中送教送培,并设立“追光奖学金”,每年帮扶和奖励贫困学优的学子,先后被授予民盟自流井区“同心专家”和民盟自贡市、民盟四川省“烛光行动”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。
对于师爱,她有自己的理解。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”,她认为师爱的付出该像木桃般朴实,而师爱的回报一如琼瑶般纯粹。
“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更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”“没有梦的人是可悲的,只做梦的人是可怜的,一直行走于追梦路上的人是可敬的”“现在的不幸是上天对你的恩赐,它在为你的将来祝福”“对人类的苦难给予最朴实的同情”,这些是写在她班级公约里的话……她始终坚信,当这些话语如文火般在学生内心持续加热时,教育所拥有的温度,就会恒久地催人进步,引人向善。
有人问,教师的幸福是什么?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想必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:“师者育人犹如文火熬汤。待到汤汁浓稠白皙,纯正的汤味会唤醒你所有的味蕾,待到个体生命愈渐成熟,无尽的幸福感会激起你所有的教育热情。”在成长自己的同时成就他人。对为人师者而言,这的确是一味渐浓渐稠的独有的享受。